【热门】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语文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 fēng):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 liāng)乘凉。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 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 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堂活动
(一)、导入:
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说说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 ;“屏”特点、作用 ;“屏”的分类 ;和写“屏”的目的)
(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
(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
(2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探究质疑:
(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 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 ……此处隐藏7023个字……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甚至我们后来的人。
语文教案 篇6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
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
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
“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
叫嚣
引吭
局促
奢侈
窥伺
盛撰
岑寂
左顾右盼
三眼一板
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
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
昂首大叫
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
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